《庄子》一书大约成书于先秦时期,在《汉书·艺文志》中一共收录了五十二篇,但如今我们所能看到的版本是收录了三十三篇的,这是晋郭象删减后的版本,且根据郭象的说法,这三十三篇可以分成内、外和杂篇,其中内篇七篇,外篇十五篇,杂篇十一篇。对于内、外和杂篇的分类和区别,一直存在着激烈的讨论。

庄子

首先,对于内篇与外杂篇的作者的讨论尤为激烈——《庄子》是否是庄子一人所写。学界对此大致有四种不同的观点:

第一种是认为内篇为庄子所作,外杂篇既有的是庄子本人所作的,也有的是庄子后学所作的;

第二种认为内外杂篇均为庄子一人所作;

第三种认为内篇为庄子所作,而外杂篇则不是庄子所作;

第四种则认为内篇不是庄子所作,外杂篇才是庄子所作。

可以确定的是,《庄子》内篇的七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,而外杂篇则不是,因为相对于内篇的内容思想的统一深刻和体系完整,外杂篇则显得思想驳杂。比如《庄子》杂篇中的《徐无鬼》由十五章文字杂纂而成,各章意义不相关联。而《庄子》内篇以《逍遥游》开篇,以《齐物论》为核心,最后以《应帝王》结尾,上下篇都会有所关联,思想高深,统一深刻地表达了庄子消除成心,主张无为,自然逍遥的思想。那么在这里,又可以由《庄子》内外杂篇作者的争议联系到《庄子》内外杂篇的内容思想的不同。唐代成玄英在《庄子注疏·序》中对此的说法:庄子“内篇明于理本,外篇语其事迹,杂篇明于理事。内篇虽明理本,不无事迹;外篇虽明事迹,甚有妙理。”且外杂篇中虽有思想观点与内篇一致,是对内篇思想的阐发,但也有的思想观点与内篇是不同的,是对内篇思想的背离,假设内外杂篇均为庄子一人所作,那么其思想观点就是相矛盾的,由此我们可以认为,内篇和外杂篇的作者是不同的。

庄子


接着是关于《庄子》内外杂篇的题目的区别。

内篇的题目像“逍遥游”“齐物论”等,都是根据文章内容,浓缩文章思想而得出的。然而外杂篇的题目则是取文章开头的前两个字,如“秋水”“徐无鬼”等。就如唐代成玄英在《庄子注疏·序》中写到:“内篇理深,故每于文外别立篇目,‘逍遥’、‘齐物’之类是也。自外篇以去,则取篇首二字为其题目,‘骈蹄’之类是也。”

庄子

最后是关于《庄子》内外杂篇的语言风格的区别

内篇的语言风格可以《逍遥游》为例——“小知不及大知,小年不及大年。奚以知其然也?朝菌不知晦朔,蟪蛄不知春秋,此小年也。楚之南有冥灵者,以五百岁为春,五百岁为秋;上古有大椿者,以八千岁为春,八千岁为秋,此大年也。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,众人匹之,不亦悲乎!”语言自然顺畅,蕴含着深刻道理而语言不晦涩。而外杂篇的语言风格相对于内篇来说要语气激烈些。周通旦认为《庄子》外杂篇是庄子早期所写,内篇为庄子晚期所写的原因之一也是其语言风格的不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