平川区地处甘肃中部、黄河上游,白银市中部偏北,腾格里沙漠边缘,是1985年随白银恢复建市从靖远县折置5乡1镇而成立的市辖区,因境内有10万亩平川而得名。平川区地处陇西黄土高原与蒙新高原交汇地带,南北大部与靖远县接壤,东北与宁夏海原县毗邻,东南与会宁县相接,西北与景泰县相界。国道109线、省道308线、刘白高速公路及白(银)宝(积)线横穿境内,从城区西至白银仅80km,西南距离省会兰州130km,处在“兰白都市经济圈”的中心区域,是白银市黄河农业经济带和刘白高速经济带上的中心城区,区位优势明显,地理位置优越,交通极为便利。
历史沿革
平川建区虽短,但有悠久的历史。早在马家窑文化时期,先民们就开始在这片广袤而肥沃的大地上繁衍生息。水泉镇野麻滩发现的黄河岩画群,大约凿刻于公元前3300年一前2050年。近年来,在种田、黄峤、共和等地连续出土的原始人所用的石器、陶器和墓葬群遗址有力地证明,先民们利用各种自然条件,进行狩猎、牧畜和农耕生产。肥沃的土地,茂密的森林和丰沛的泉水,是早期人类生存的乐园。
据《尚书.禹贡》载,三代时区境属雍州地。西周末年,“周遂凌迟,戎逼诸夏”,关陇地区尽为西戎所居。战国时期属义渠戎国的势力范围。秦穆公用戎人由余之谋,“并国十二,开地千里,遂霸西戎”,秦昭王二十七年(前280年)置陇西郡(治今临洮),区境属陇西郡。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,秦的西界以秦所筑长城为界,即西起临洮,经渭源、固原到环县的长城界,在本地居住的都是迁徙不定的周边游牧民族,即顾祖禹《读史方舆纪要》所言之“古西羌地”。
公元前221年,秦灭六国,始皇帝派大将蒙恬率领十万众北上进攻胡人,全部收复河南之地,以黄河为边塞,建筑四十四临河县城,迁徙犯了罪的官吏或平民来守卫(《汉书·匈奴传》)。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也作了同样的记载:始皇帝三十三年(前214年)“蒙恬北逐匈奴,自榆中并河以东,属之阴山,以为四十四县,城河上塞。”即西起金城,东北到今包头以西五原的广大区域,蒙恬筑临河四十四县,用以巩固新占领的河南地,这是秦第一次以黄河为国界。这种临河的县城,即是设防的堡垒,区境属地首次并入中原王朝版图。旱平川鹯州城即蒙恬所筑四十四临河县城之一。其后五年,秦始皇驾崩,蒙恬为秦二世所杀,“诸侯叛秦,中国扰乱,诸秦所徙谪戍皆复去,于是匈奴得宽,复稍渡河南,与中国界于故塞”(《史记·匈奴列传》)。秦对河南地的统治不足十年,这几年,秦仅于新占领的河南地修筑县城,驻扎谪戍,没有来得及将内地的平民百姓迁移到边境。所以当秦末天下乱离之后,边塞谪戍无人管束,纷纷逃归内地,四十四座临河县城无人驻守,匈奴得以乘机渡河,河南之地重新落人匈奴之手。
西汉初年,匈奴的势力更加强大。匈奴数寇边塞,其前锋往往到达关中一带,严重威胁汉王朝的心脏部位。到了汉武帝时期,汉王朝国力逐渐强盛起来,才开始讨论驱除匈奴,收复河南地,解除匈奴威胁的大事情。元朔二年(前127年),武帝遣卫青、李息出云中以西至陇西,“击胡之楼烦、白羊王于河南,胡首虏数千人、牛羊百余”。即蒙恬攻取河南地后90年,卫青第二次收复河南地,区境再次并入中原王朝版图,属金城郡。当时,西汉大臣主父偃认为:“河南地肥饶,外阻河,蒙恬城之以逐匈奴,内省转输漕戍,广中国,灭胡之本也。”(《资治通鉴》卷第十八)。汉武帝采纳了主父偃的建议,重新加固四十四临河县城,并设置朔方郡,命苏建征集十余万人筑朔方城,“复缮故秦时蒙恬所为塞,因河为固”,鹯州城因之得到修缮加固,边塞重镇的地位再一次得到加强。鹯阴、祖厉县的设置亦在此时。武帝元狩二年(前121年),徙关东平民72.5万人实边,开发新占领的游牧区。元鼎三年(前114年)设置安定郡,置鹑阴县归安定郡管辖。特别是自西汉宣帝之后,呼韩邪单于归附汉王朝,汉王朝在鹯阴一带的边患解除,黄河两岸百余年无烽火之警,农业、畜牧业得到真正的发展。在今种田(古称“屯田”)乡发现一只巨大的铁铧,铧尖逾5寸,铧长1.5尺有余,说明在两汉之际,种田复兴一带土地肥沃,雨水充沛,是理想的农耕区。
东汉初,陇右清静,祖厉、鹯阴二县亦改隶武威郡,百余年无战事,农业在黄河两岸得到进一步发展。顺帝时,西羌强大,“大寇三辅,杀害官吏”,武威太守赵冲,北地太守贾福等在北地、安定、天水往来截击羌人。顺帝建康元年春(114年),护羌从事马玄降羌,率领羌人欲渡河西遁,“赵冲复追叛羌到建威鹯阴河,军渡未竟,所将降胡六百余人叛走,冲将数百人追之,遇羌伏兵,与战殁。”《后汉书·西羌传》注谓:“《续汉书》建威作‘武威’。鹯阴,县名,属安定郡。”《中国历史大辞典》载:鹑阴县,西汉置,属安定郡。东汉作鹳阴县,属武威郡。为什么又称为鹑阴?古代地名以“阴”命名的,其地必在山之北水之南,《后汉书·顺帝纪》于“护羌校尉赵冲追击叛羌于鹯阴河战殁”句下注鹳阴县“因水以为名”,很符合古代地名特点,鹯阴河应指陡城村虎头咀以下包括整个红山峡在内的这一段黄河。马玄率羌人从旱平川过鹯阴县欲渡河,渡河点在黄湾即鹯阴口,亦即红山峡上口。
鹯阴地处关中至河西最近的一条渡河线上,鹯阴渡口的自然渡河条件亦极为优越。故在两汉时,鹤阴渡河的记载较多。三国时,鹯阴县仍属曹魏之武威郡。
魏晋之际,鲜卑秃发氏自塞北南下,占领陇右大部。“其地东至麦田、牵屯,西到湿落,南至浇河,北接大漠(《晋书·载记第二十六》)这一地域已包括鹯阴、祖厉二县的大部分地方。鹯阴县改称麦田,为鲜卑秃发氏所居。晋武帝泰始六年(270年),秃发树机能杀秦州刺史胡烈于万斛堆,败凉州刺史苏愉于金山,“尽有凉州之地,武帝为之旰食”。显然,西晋初年,区境为鲜卑秃发氏所据有。后武帝派马隆西征,大败树机能,部下杀树机能降晋,鹯阴、祖厉二县才重新并入晋版图。
西晋末年,鲜卑另一支乞伏氏徙居苑川(今榆中境),至东晋咸和四年(329年),石勒灭前赵刘曜,乞伏大寒惧石勒之攻,遂率族人迁于麦田无孤山,居36年后,“大寒死,子司繁立,始迁于度坚山”。度坚山即河西宋家梁一带大山(《晋书·载记第二十五》)。又59年后方于金城称秦王,史谓“西秦”。
东晋孝武帝太元十一年(386年),姚苌趁苻坚败亡,建立后秦,率军入安定,“击平凉胡金熙,鲜卑设奕于,大破之。”平凉郡归于后秦(《晋书·载记第十六》)。太元十四年(389年),苻登又攻击姚苌,将“吴忠、唐匡于平凉,克之。以尚书苻硕原为前秦将军,灭羌校尉,戍平凉。登据苟头原以逼安定”。太元十九年(394年),苻登为姚苌之子姚兴所败,安定失守,“遂奔平凉,收集余众入马毛山。姚兴率兵进攻,登遣子汝阴王宗质于陇西乞伏乾归,结婚请援,乾归遣骑二万救登。登引军出迎,与兴战于山南,为兴所败,登被杀”。并见《晋书·载记第十五》。旱平川距国道109线不远的凉州(民间呼柳州,柳凉为一声之转)城遗址,即苻秦及其以后的平凉郡郡治。马毛山即旱平川西北大山,俗称“毛毛山”。水泉乡砂流水村以西有三角古城,城池较小,依山而筑,控阳武下峡之通道,疑即苻登失败后收集余众驻扎的地方。据乞伏乾归传可知,登求救时,乞伏乾归居陇西城,足证二地相去不远。乞伏乾归援兵尚未到马毛山,苻登即已被杀。
东晋安帝义熙二年(406年),南凉秃发傉檀以马3000匹、羊3万只献于后秦姚兴,姚兴遂任秃发傉檀为凉州刺史,召原刺史王尚回到长安,平凉郡亦归于南凉。三年,匈奴族赫连勃勃建立大夏,侵扰河西、陇右。十一月,勃勃率二万骑击秃发,至于支阳,杀伤万余人,驱掠二万七千余口,牛马羊数十万而还。秃发氏率众追击,部下焦朗献计说:“勃勃天姿雄健,御军严整,未可轻也。不如从温(媪)围北渡,趣万斛堆,阻水结营,扼其咽喉,百战百胜之术也。”秃发氏不听,引兵追击。“勃勃于阳武下峡凿凌埋车以塞路,勒兵逆击傉檀,大破之,追奔八十余里,杀伤万计,名臣勇将死者什六七。”(《资治通鉴·晋纪三十六》)支阳在兰州以西青海境。又据顾祖禹《读史方域纪要》:大夏“南阻秦岭,东戍蒲津,西收秦陇,北蒲于河。”大夏并没有固定的国都,其活动区域主要在陇东、陕北一带。因求婚于秃发氏不从,遂掠南凉。焦朗建议先渡河截其归路,以逸待劳,傉檀不听,尾追至阳武下峡,为勃勃所败。其后义熙五年(409年)“夏王勃勃率骑二万攻秦,掠取平凉杂胡七千余户,进屯依力川。义熙六年(410年)赫连勃勃攻平凉,姚兴救之,击杀其将。义熙十一年(415年)夏赫连建将击秦,执秦平凉太守姚周都,遂克平凉。此后十余年平凉郡为夏据有。
南朝宋文帝元嘉五年(428年),北魏强大,克夏之长安、统万诸城,于安定执夏主赫连昌。赫连定收集大夏余部,奔还平凉,即皇帝位,大赦,改元胜光,故区境民间至今有皇陵之说。魏将奚斤追击赫连定于平凉,至马毛岭,食少无水。夏兵前后夹击,大败魏兵。元嘉七年(430年),魏太武帝入统万城,派兵攻平凉。十一月魏主亲至平凉,赫连定将兵二万还救平凉,大败,退屯鹑觚原。魏兵围夏兵数日,夏兵溃败,魏主还围平凉。十二月,夏平凉太守出降,区境入北魏版图。北魏正光五年(524年),莫折念生寇泾州,败魏光禄大夫于平凉东,胡注:“魏置平凉郡,治鹯阴县,有平凉城。”《魏书·地形志》记载亦同,即魏克平凉后复于鹯阴置平凉郡。
北魏分裂为东魏、西魏,区境为西魏辖地。据《元和郡县志》:会州“本汉鹯阴县地”条下注:“周太祖为西魏相来巡,会师于此,土人张信罄资飨六军,太祖悦,因命置州,以会为名。”《资治通鉴》卷第一六一记载:南朝梁武帝太清二年(548年)五月,“太师泰奉太子巡抚西境,登陇,至原州,历北长城,东趣五原,至蒲州,闻魏主不豫而还”。另据《北史·周本纪》记载:西魏废帝二年(553年),“帝勒锐骑三万西逾陇,渡金城河,至姑臧”。以事理相推,后一次宇文泰自金城渡河,没有到达平凉郡。前一次巡行路线应包括金城郡在内的全部河防郡县,意在安定西界,即以平凉郡地改置会州于麦田旧址。至后周保定二年(562年),会州州治移于鸣沙,平凉郡改归泾州管辖。隋为原州地,大业初,属平凉郡。
唐初,复置会州。高祖武德二年(619年),凉州所属各郡归唐版图,以平凉郡之会宁镇置西会州,武德九年(626年)置会宁、乌兰二县,隶关内道。太宗贞观年间,改为粟州,不久又改为会州。玄宗天宝初年改会宁郡。肃宗乾元初,复称会州。代宗广德后,没于吐蕃。宣宗大中年间一度收复,不久又为番戎所据。
北宋初年,辖境属宋。据明刘耕《重修迭烈逊庙碑记》:迭烈逊“上旧有神宇三楹,曰真武,即卫为会州时所创者”。即指唐、宋会州。宋太宗太平兴国七年(982年),党项族首领李继捧入朝,其族弟李继迁出奔,“转徙无常,西人多归之,渐以强大”。雍熙二年(985年)三月,诱杀都巡检使曹光实于葭芦川。“三月,破会州,焚毁城郭而去”,给会州城以毁灭性破坏。
北宋仁宋天圣九年(1031年),李元昊继承西夏王位,锐意进取。于景祐元年(1034年)攻占河东兰州等地后即“筑垒戍兵”,景祐五年(1038年)元昊称帝,又于三川口、好水川、定川寨大败宋军,其后宋夏和约。宋神宗元丰四年(1081年),宋五路大军攻夏,李宪率部攻取兰、会,此后区境一部分为宋属地,一部分为西夏属地。正是在这一年,“李宪总兵东上平夏,入于高川石峡,进至屈吴山,营打罗城,与夏人遇,败之。”(《宋史·李宪传》)。又《宋史-郭成传》:“泾原钤辖郭成奉命筑绥戎(海原关桥堡)、怀戎(打拉池)二堡”。北宋政和元年(1111年)六月,熙河第八将兼怀戎堡事武骑尉张安泰撰《建设怀戎堡碑记》曰:“崇宁元年(1102年)壬午岁,承朝旨筑打绳川,熙河帅姚雄驻兵会州,打绳川赐名怀戎堡。
又据《宋史·地理志》载:“怀戎堡崇宁二年筑(1103年),属秦凤路。”怀戎,取感怀西夏使之降服之意。怀戎堡“北至柔狼山界堠四十里,与西夏西寿监军对境”。同年,改为敷文,州县治仍在一处,隶泾原路。
据《大金吊伐录》卷四“与楚计会陕西地方”记载:“天会五年(1128年)三月二十七日,大金致书于大楚皇帝张邦昌勘会楚、夏封界,关于区境段为:秦凤路通怀堡、打乘州、征原堡、古会州自北直抵黄河,依见今流行分熙河路尽西边以限楚、夏之封。’
南宋高宗建炎四年(金太宗天会八年,1130年),会州(今靖远)陷于金。孝宗乾道八年(金世宗大定十二年,1172年),金改敷文县为保川县(今靖远县),宁宗嘉定十三年(金宣宗兴定四年,西夏神宗光定十年,1220年)会州陷于西夏,区境为西夏属地。西夏末主宝义二年(1227年),元兵攻陷中兴府,西夏遂亡。元世祖至元十年(1273年)并西宁县(今会宁)入会州(今靖远县),属陕西行省巩昌府,区境为元属地。
明太祖洪武三年(1370年),废会州,设迭烈逊巡检司,归固原州管辖。宣宗宣德七年(1432年)五月,恢复“黄河迭烈逊”道路(即唐以前的原州至凉州路),以调运关中粮食至河西走廊,较原走六盘山蝎蜇岭路平坦径直,且近500余里。《明史·地理志》:“靖虏卫,正统二年(1437年)以古会州地置,属陕西都司。”卫地即今靖远县城。修筑靖虏卫“工竣,即以(房)贵守备靖虏。贵任事后,历览山川形势,筑墩堠,相度土地,修公廨、学校以及庙坛、仓库、驿站,区划尽善”。卫设兵粮(备)道,领靖远、会宁、通渭三县。迭烈逊巡检司亦改由靖虏卫管辖。宪宗成化九年(1473年),重修打拉池城堡。次年移迭烈逊巡检司驻打拉池。成化十年(1474年)正月,因延绥、甘肃、宁夏三边镇抚不相统一,经阁僚集议,决定在固原设立总制府,控制延绥、甘肃、宁夏等三边军务,王越总制三边,总兵、巡抚以下均听其节制。孝宗弘治十八年(1505年),陕西镇总兵移驻固原,又称固原总兵。初领卫2(固原、靖虏)所4营2堡15,有马步官军28830员,马8673匹。
清顺治元年(1644年)改靖虏卫为靖远卫。康熙二年(1663年)裁兵粮道,归陇右道,改副总兵为副将,设协镇府。雍正三年(1725年)陕西裁行都指挥使,靖远卫隶巩昌府。八年(1730年)改靖远卫为靖远县,区境属靖远县。乾隆三年(1738年)靖远县隶兰州府。当时靖远县下属三滩、五原、十五堡、八寨、一营、四十八屯。属区境的有十五堡之中的打拉池堡、水泉堡;八寨之中的苦水寨。同治十二年(1873年)左宗棠上奏:盐茶固原“地址辽阔,政令难行,宜分别升裁,添设县治,以便控御而资治理,”“于盐茶同知辖境迤西打拉池地方设县丞一员,划分界址,将所辖命盗词讼、钱粮赋税由县丞勘验征收,统归固原直隶州管辖,庶弹压抚绥,均可就近治理,而政教宣达,戎政秩然,荒边长治久安之策,无以逾此。”闰四月初七日,同治皇帝下令部议。八月获准勘界。十三年(1874年)付诸实施,在打拉池堡设县丞一员。原拟重建打拉池城及衙署,因耗资巨大,经费无着,停建。学校并归海城县。
疆界:东至石桥关65里,与海城县相界。西至红山寺5里,与会宁县比邻。南至砂河5里,与会宁县接壤。北至侯家山下70里。与中卫县为界。东西广70里,南北长75里。
户口:打拉池县丞属居民502户,人口3076人,其中男:成人984人,未成人705人。女:成人804人,未成人583人。
设县丞一员,岁支俸银400两。县丞属门子、马夫各1名,皂隶6名,岁支银48两。打拉池、乾盐池二驿站,站夫7名,岁支银76.7两,共支银164.6两。
田赋拨归打拉池县丞地,更名旧熟二项地二十四顷八十四亩,额征正项银一十八两六钱一分六厘六毫,征正项粮二石四斗。
盐课拨归打拉池县丞盐引七张,额征正项银一两五钱八厘四毫。据地方文献记载,光绪六年(1880年),因境辖靖远一邑,会宁一邑,海原一邑,设立三邑县。今磁窑沟焦家坟滩碑记上有“三邑县”之称,民间所传,非为无据。至宣统三年(1911年),撤消县制,设警查所。
民国元年(1912年),撤销打拉池县丞,区境归靖远县。
民国15年(1926年),靖远县分东、西、南、北、中五区。打拉池、干盐池、万家水、刘家井、种田沟、焦家山、赵家崖、吴家庄、上下汉岔、圈黄湾、甜水井属东区。陡城、水泉、黄湾、苦水堡属北区。
民国24年(1935年),实行保甲制,区境属第一区。
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全县设7区69乡(厢):区境属2区辖乡有:盐池、黄屈、中和、共和、种田;属3区辖乡有:陡城、黄湾、水泉。
1958年,成立农村人民公社后,区境有共和、种田、宝积、水泉,随后为调整社队规模,种田划为种田、复兴,设打拉池工作委员会。同年12月新划公社,共和分为共和、中和。
1965年10月,恢复宝积镇。
1985年5月14日,国务院批准恢复白银市,析宝积镇和复兴、种田、共和、宝积、水泉5乡成立平川区。
行政区划
建国以来,平川境内一直隶属于原定西地区靖远县管辖,1985年10月,平川区是随白银恢复建市而成立的市辖区,将原靖远县所属中部的宝积、水泉、共和、种田、复兴及宝积镇共五乡一镇划归平川区管辖,因境内有濒临黄河的10万亩旱坪川而得名。1993年3月,撤销宝积镇新设王家山镇,新设立宝积路、红会路、电力路三个街道办事处。
1997年3月,共和乡分为共和、黄娇两乡,水泉乡分为陡城、水泉两乡。
2001年陡城乡撤乡建镇。
2002年7月,撤销红会路街道办事处,设立红会镇,将共和乡西合村整村划归红会镇管辖。
2004年9月撤销水泉乡并入陡城镇,陡城镇更名为水泉镇,撤销红会镇并入共和乡,组建共和镇。
2005年2月由原宝积路街道办事处分设而成立兴平路街道办事处。
2004年撤乡并镇调整后,平川区现辖王家山、水泉、宝积、共和、黄峤、种田、复兴共4镇3乡和电力路、兴平路、长征路、红会路四个街道办事处,下辖61个村民委员会、27个社区居委会,306个村民小组,总人口21.2万人,其中城镇人口11.2万人。
2009年10月,宝积路街道更名为长征街道。
2012年6月,靖远县东湾镇冯园村整建制划归平川区宝积乡管辖。
2014年12月,撤销宝积乡成立宝积镇。
2016年10月,撤销黄峤乡成立黄峤镇。
2018年2月,水泉镇中村更名为大黄湾村,下村更名为黄沙湾村,五级社区更名为兴川社区。
2021年6月,新增成立兴平路街道惠川社区和阳光社区、电力路街道花苑社区和英才社区、长征街道长征社区;电力路街道旱平川社区与中心街社区合并为旱平川社区,红会路街道红平社区与红星社区合并为红星社区。
2022年平川区辖4个街道、5个镇、2个乡:长征街道、电力路街道、红会路街道、兴平路街道、王家山镇、水泉镇、共和镇、宝积镇、黄峤镇,种田乡、复兴乡。33个社区居委会、61个行政村,312个村民小组。区人民政府驻兴平路街道长征东路106号。
全区总面积2009平方千米,现辖2乡5镇4街道,总人口19.96万人。
大美甘肃欢迎您!
-
2024-11-14 10:49:44
-
2024-11-14 10:39:34
-
2024-11-14 10:25:08
-
2024-11-14 10:09:46
-
2024-11-14 09:53:3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