喜马拉雅山脉,在我国青藏高原和南亚次大陆之间的雄伟山系。平均海拔 6000m,拥有8000m 以上的高峰16座,位于我国和尼泊尔界上的珠穆朗玛峰,海拔8848.13m,为世界第一高峰。

此山系为一略作西北--东南延伸的弧形山系。大体沿印度河上游南侧,从西北向东南在西藏自治区西南境内的扎达以西进入西藏边境,延伸于中国、巴基斯坦、印度、尼泊尔、锡金和不丹境内,东西长达2450km,南北宽200--300km。

喜马拉雅山脉由许多平行的山脉组成,主要有西瓦里克、小喜马拉雅山、大喜马拉雅山和柴斯克山及拉达克山四带,其中,后二者在我国境内。

一般分为西、中、东三段:普兰以西为西喜马拉山;普兰至亚东~帕里为中喜马拉雅;亚东--帕黑以东为东喜马拉雅。

三段之中以中段最高,海拔7000m 乃至8000m以上的山峰不下50座,其中比较著名的高峰,除举世闻名的珠穆朗玛峰外,尚有金城章嘉峰(8598m)、洛子峰(8501m)、马卡鲁山(8470m)、道拉吉里峰(8172m)、卓奥友峰(8153m)、库汤峰(或马纳斯卢峰 8125m)、希夏邦马峰(8012m)。

早在4000万年的始新世以前为一片海洋,渐新世初期印度板块俯冲到欧亚板块之下,并发生碰撞,使喜马拉雅地区升出海面。

中新世晚期,印度板块持续北移,两大板块碰撞激烈,发生强烈辗掩和变质作用以及岩浆活动,喜马拉雅山基本形成。上新世末以来,强烈隆起,才形成世界上最高大的山系和现代冰川发育中心。

喜马拉雅山脉南北两翼极不对称,南翼高出恒河平原6000-7000m 以上,形成伟雄的斜面;北翼呈阶梯式下降,相对高度不足500m。

在新构造运动和湿润气候条件配合下,南翼流水侵蚀强烈,形成深达千米的峡谷,河流主流的下切远远超过支流,因而前者多V形谷或障谷,后者多悬谷,两者会口处,落差达几十米或数百米,雨季峡谷两岸瀑布飞溅,甚为壮观。

切穿主脉的河流,形成横谷,为西藏与印度、尼泊尔、锡金间的天然通道,中印公路即沿波曲河谷修筑。
北翼河谷宽坦,堆积地形发育,从河床到坡麓,心滩、河漫滩、阶地、冲积平原和山麓洪积扇等十分普遍。

雪线高度各地不一,小喜马拉雅山最低,为4500--5200m,中喜马拉雅山南坡5200-5500m,北坡5800-6200m。
喜马拉雅山冰川面积29685k㎡,中国境内11055k㎡,占全面积的37%。其冰川规模和类型各段大不相同,东段大部地区属海洋冰川;

中段7000-8000m以上的山峰周围,有规模较大的冰川,属大陆冰川,全部冰川约600余条,面积可达1600k㎡,以大型山谷冰川为主,次为冰斗冰川和悬冰川,在冰川舌的中上游普遍发育有冰塔。

西段冰川最发育,绝大部分在国境外,位于普兰东部的纳木那尼峰,共有冰川30余条,是我国境内喜马拉雅山最大的冰川群。

喜马拉雅山自然景观南北坡不同,北坡气候高寒干燥,植被种类比较简单,4400m以下为干旱草原,并构成垂直带谱的基带,以三刺草、白草等成分为主,西部尚有沙生针茅等荒漠草原成分。4400m以上为高寒草原,高山还有高寒草甸和垫状植被带。

南坡气候暖湿,大抵3700-4300m以上是高山灌丛草甸带,以下为森林带,由热带雨林到寒温带暗斜叶林均有分布,森林覆盖率50%以上,除用材林外,还有许多经济林木和珍贵树种。

从南迦巴瓦峰南坡至国境线,热带、亚热带景象浓厚,有“西藏西双版纳”之称。

丰富的植物资源成为动物的乐园,以常绿阔叶林中动物最丰富,几全部属东洋界,以多种噪鹛、绿喉太阳鸟、火尾太阳鸟、长尾叶猴、熊猴、赤鹿等为主,此外尚有小熊猫、黑熊、塔尔羊、林麝、藏驴、藏原羚、喜马拉雅旱獭、雪豹、豹猫、藏马鸡等,昆虫数量也不少,仅蝴蝶至少有200种以上。

喜马拉雅山是个多种科学研究的理想场所,中外科学工作者联合登山运动员不断进行科学考察和竞相攀登,我国自1959年以来,先后对珠穆朗玛峰、希夏邦马峰等地区,作过深入的考察,并获得大量资料。
-
2025-04-30 14:13:30
-
2025-04-30 12:11:34
-
2025-04-01 10:39:51
-
2025-04-01 08:51:25
-
2025-04-01 06:13:5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