石家庄西部山前有一美丽乡村旅游度假村-土门驿道小镇,距离市区15公里,交通便利,吃住游一体。去过多次,以前对土门关没多少了解,其实土门关是中国古代很有名的关口。

土门关,是井陉口东边门户,再往东就是一马平川的华北大平原,又称井陉口。为“太行八陉”之第五陉的井陉东口,井陉西口是娘子关。

土门关与潼关齐名,所以算得上天下名关。主要位于今石家庄市鹿泉区(原获鹿县)西南东土门村。是山西、陕西从古驿道通往华北的必经之路,具有十分重要的军事价值,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,被称为历史上的咽喉要地。

太行山脉位于山西省与华北平原之间,纵跨北京、河北、山西、河南4省、市,大体东北西南走向,绵延400余公里。“太行八陉”之说出自晋郭缘生《述征记》,“太行山首始于内,北至幽州,凡有八陉,是山凡中断皆曰陉。《述征记》

所谓陉,指的是山间通道,太行八陉为太行山脉被水流切断的八条主要通道,自南向北依次为轵关陉、太行陉、白陉、滏口陉、井陉、蒲阴陉、飞狐陉及军都陉,而井陉被称为太行第五陉。

咱们重点关注古迹,那些现在建造的钢筋混凝土仿古建筑不做重点。

这个照片是东土门村东口的关楼西面,上书“山陕通衢”四个大字,现在称为东土门东阁,完全是2017年新建的仿古建筑。估计是在以前原位置建造,原有建筑早已灭失,规模我觉得应该超过了原有建筑,这个就是旅游景点的招牌建筑。

由此向西进入土门关城内,城门洞下一条古驿道通向山陕。

现在是新铺的石板路,古时是仅能单车通过的石头路面,坑洼不平。

两侧是民宅,多半是当代的砖混结构建筑,少许钢筋混凝土结构。平平无奇,不值探讨。

这户建筑应该有些年头,石墙灰砖木梁椽,石门墩木板铁钉门,尤其门头的磨砖对缝小造型挺精致,应该是民国时期的建筑。类似的家宅有三四户,老宅能留到现在,说明祖上家境殷实。

这户老宅有些破败,主要应是疏于管理。


这个多半应该是古迹,现在称为东土门西阁,下部的石砌台基和门洞很老了,上部的房子应该历代都有修缮,现在还在维修。周边没看到详细介绍,看样子最早也就明代建筑。注意地面石头上的车辙印痕,那是上千年的岁月留下的印记。


看岁月留下的印记。


这是朝东的那一面,门洞上四个大字“三省通衢”。

这是朝西的那一面,门洞上面应该有字,但是一点也看不清。网上查到是“镇威述先阁”几个字。二楼的阁从门洞内可以上去。


这是网上搜到的老照片来自唯我英才,看来现在在原来基础上扩建了不少。注意门洞旁边那块古石碑现在还有,我有照片。


碑名写有“镇威述先阁”,碑文内容主要是记述重修经历,始建于康熙初年,后于雍正八年重修。


旁边这棵古槐,据说有600多年了。古槐后面的建筑不古旧,估计是祠堂,一直没找到介绍和牌匾之类。

继续西行,跨过太平河道,稍微向南,即为中关楼,现在称为西土门东阁。关楼悬额“土门关”三个大字,券门洞正上方题额“山辉川媚”,关楼之下存有一段古道,车辙印记清晰可见。


此照片来自唯我英才,朝东面。这也是古迹,年代明清。



这个字迹清晰。



岁月留痕。


这是朝西面照片。


这是朝东面的小照壁,此古道废弃后,估计是在清末民初所建。


穿过关楼继续向西,路的尽头即为西关楼,关楼前树有文保碑。门楼后面题额为“山陕通衢”。关门一侧为城墙状的黄土,貌似外城墙户门。现在称为西土门西阁





这刻字感觉是后人修配,功力差多了。


古迹大概就这么多,下面说说曾经在这里发生过的大事。

这是号称天下第一行书,颜真卿的《祭侄文稿》。

公元755年,安史之乱爆发,平原(唐代平原郡故城,在现山东省德州市陵县县城内。)太守颜真卿与其从兄常山(石家庄正定)太守颜杲(gao)卿起兵讨伐叛军。次年正月,叛军史思明部攻陷常山,颜杲卿及其少子季明被捕,并先后遇害,颜氏一门被害30余口,据说死状极惨。

唐肃宗乾元元年(758年),颜真卿命人到河北寻访侄儿颜季明的头骨携归,面对侄儿的遗骸,颜真卿悲愤交加,情不自禁,一气呵成写下此稿。

另外,汉初韩信背水一战这里是主战场,附近还有个韩信祠。北宋宋太宗曾两过土门关、民国“中原大战”中晋奉交战也发生在这里。

古时候交通不便,这些天然的通道战时是兵家必争之地,和平时期是交通要道,带来了商贸和富庶。现在旁边就是307国道,从黄骅通向甘肃的张掖。这些天然的古道早已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,慢慢被人淡忘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