接着我们的《说文解字》课程,本课只讲一个字, 就是“肉”部的“背”。“背”是现代汉语常用字,收录在1988年国家语委颁布的《现代汉语常用字表》中,其用法非常多,因此要注意理解掌握。
背。读音有两个:
(一)bèi。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《说文解字》标注的读音,给出的解释是:“背,脊也。从肉,北声。”形声字。本义是脊背。即自肩至后腰部分。
关于《说文》“脊也”的解说,段玉裁《说文解字注》作了补充:“脊者,背之一端,背不止于脊。”徐灏的《段注笺》则补充得更详细:“背者自外兼骨肉而言,脊则但名其内骨也。”“北从二人相背会意,即古背字,假借为南北字,复增肉作背。因二字分用已久,各专其义,今背在肉部,故曰北声。”
也就是说:背并不单单指“脊”,“脊”指的是内部的脊骨,而“背”,则兼有骨肉;“背”的初文即“北”,字形像两人相背,属会意字。后因“北”字习用以表示方位,篆隶遂追加了形符“肉”旁,而分化出了形声字“背”以表示“脊背”之“背”。
《孟子·尽心上》:“其生色也。睟然见于面,盎于背,施于四体。”(所以)君子肤色润泽,流露在脸上,充盈在肩背,流向四肢。李白《天马歌》:“天马来出月支窟,背为虎文龙翼骨。”
本义之外,背还有很多用法:
(1)物体的上面,后面或反面。《尔雅·释丘》:“丘背有丘为负丘。”《广雅·释诂四》:“背,后也。”《易·艮》:“艮其背,不获其身。”王弼注:“所止在后,故不得其身也。”抑止于背后以避免被觉察,不让身体直接面向应当被抑止的私欲。
(2)北面的厅堂。《诗·卫风·伯兮》:“焉得谖草,言树之背。”毛传:“背,北堂也。”(今多译作北面。)到哪里去找一株忘忧草啊,找来种在北堂的阶下。
(3)用背对着。杜甫《涪城县香积寺官阁》:“含风翠壁孤云细,背日丹枫万木稠。”
(4)违背;违反。《楚辞·离骚》:“背绳墨以追曲兮,竞周容以为度。”违背是非标准追求邪曲,争着苟合取悦作为法则。
(5)背叛。《三国演义》第三十三回:“幽州刺史乌桓触,聚幽州众官,歃血为盟,共议背袁向曹之事。”
(6)离弃;抛弃。贾谊《惜智》:“水背流而源竭兮,木去根而不长。”
(7)避开。《庄子·盗跖》:“好面誉人者,亦好背而毁之。”喜欢当面夸奖别人的人,也好避开人时诋毁别人。
(8)背诵;凭记忆诵读。如:背书;背台词。鲁迅《呐喊·一件小事》:“几年来的文治武力,在我早如幼小时候读过的‘子曰诗云’一般,背不上半句了。”
(9)背后议论。明代杨柔胜《玉环记·韦皋别妻》:“前日韦姐夫被我在爹爹面前背了我一场是非。”
(10)把双臂放在背后或捆在背后。如:背着手。
(11)同“褙”。裱褙。用纸或丝织品做衬托,把字画书籍等装潢起来。张怀瓘《二王等书录》:“晋代装书,真草浑杂,背纸皱起。”
(12)日旁气向外部分。《汉书·天文志》:“晕适背穴,抱珥虹霓。”颜师古注引如淳曰:“凡气在日上为冠为戴,在旁直对为珥,在旁如半环,向日为抱,向外为背。”
(13)去世。李密《陈情表》:“生孩六月,慈父见背。”刚出生六个月,我慈爱的父亲就不幸去世了。
(14)失去知觉。如:背过气。《儿女英雄传》第六回:“安公子此时已是魂飞魄散,背了过去,昏不知人。”
(15)冷僻,与“热闹”相对。如:背静;冷背货。《儿女英雄传》第三回:“大道正路不妨,十里一墩,五里一堡,还有来往的行人,背道须要小心。”
(16)听觉不灵。周立波《暴风骤雨》四:“老太太耳朵有点背。”
(17)不顺;不利。如:背运;点儿背。李白《赠从弟宣州长史昭》:“才将圣不偶,命与时俱背。”
(18)量词。指背的东西。《吕梁英雄传》第一回:“谁要上山砍一背柴 ,刨一点药,都要给他纳捐上税。”
(19)用同“闭”。《太平广记》卷四百零六引佚名《黎州通望苏图经》:“其花盛夏方开,谢时不背而堕。”
此外,背还是姓。《广韵·队韵》:“背,姓也。”《姓觽·队韵》:“背,或作鄁。《姓考》云:宋公支庶食采于鄁,即邶也。后有背氏,《千家姓》云:汲郡族。”
(二)bēi。负荷。用脊背驮。《广雅·释诂四》:“背,负后也。”李商隐《李贺小传》:“从小奚奴,骑疲驴,背一古破锦囊。”
又引申为承受、负担。如:背债;背思想包袱。鲁迅《为了忘却的纪念》:“只要是损己利人的,他就挑选上,自己背起来。”
背的小篆写法如图:
(【说文解字】之824,部分图片源自网络,版权归原版权方所有)
-
2024-11-15 11:01:12
-
2024-11-15 10:49:32
-
2024-11-15 10:24:00
-
2024-11-15 10:09:13
-
2024-11-15 09:54:08